他得了肺结核,
我居然也要“有难同当”,
需要治疗?
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属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那么就很有可能是预防性治疗的对象哦!
一、还玩“潜伏”?和患者有什么区别?
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因个体感染数量、毒力和免疫力等因素的差别,通常约5%的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即我们常说的肺结核患者,具有传染性。
剩下约95%的感染者体内结核杆菌由于受到免疫系统的抑制,会进入长期“潜伏”状态,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也没有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活动结核的证据,只能通过检测机体免疫反应来诊断,即为结核杆菌潜伏感染,他们不具有传染性,可以正常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据估算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数超过2亿。
一些研究表明,有5%~10%的感染者会在一生中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大部分发生在初次感染后5年内。
在结核病低风险环境下,1年、2年和5年的累积发病的风险分别为45%、62%和83%。而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开展预防性治疗可以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
可见,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潜伏感染者将成为结核病源源不断的“患者库”。
2020年,我国发布《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中明确推荐4类人群开展抗结核预防性治疗:
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
2.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
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
4.其他人群: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
二、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如何检测?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检测方法主要有皮肤实验和γ干扰素释放实验(IGRAs)。皮肤实验常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和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C)两种。
三、常用的预防性治疗方法有哪些?
1.使用口服抗结核药物预防。推荐方案有:单用异烟肼或利福平、联合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喷丁等,疗程3~9个月不等。
2.使用免疫制剂预防方案,常见为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间隔2周给药一次,共给药6次(具体以说明书为准)。
三、预防性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1.治疗前开展症状筛查、全面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排除全身任何部位的隐蔽的活动性结核病变。
2.治疗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医务人员详细了解服药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是否有耐多药患者接触史)、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排除禁忌症。
3.医务人员在治疗前要向服药者讲解服药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内容,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治疗。
4.服药期间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如出现恶心、乏力和皮疹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诊。(葛文翠编辑转发)